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日前在广州召开,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健林、广东省副省长王曦出席并讲话。期间,王曦副省长为南粤基金投资企业,2021中国互联网发展创新与投资大赛(广州)暨2021中国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获得者——晟合微电子(肇庆)有限公司颁发奖杯及荣誉证书。
王曦副省长(左)为南粤基金投资企业晟合微电总经理施伟颁奖
本届大会主题为“新开局、新挑战、芯生机、芯活力”,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、广东省教育厅和广州市政府指导,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(02专项)实施管理办公室、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主办;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、支撑业分会、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联盟联合协办,是对国内集成电路发展具有标识影响力的行业峰会。
当天会上,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子基金、设计子基金、生态子基金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。同时,湾区半导体产业集团、广大融智产业集团、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正式设立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这是助力广东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的重要布局,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、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,协同发展。
晟合微电斩获殊荣进一步彰显了以南粤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力量,助力深入实施“广东强芯”行动,加快助推集成电路等领域补齐短板,支持广东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,服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大局的初心和担当。
今年初,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将大力实施“强芯工程”,充分发挥终端需求市场规模大的优势,做大做强设计业,加快补齐制造业短板,重点发展模拟芯片、功率器件和第三代半导体等,大力引进和培育封测、设备、材料等领域龙头企业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发展能力。
今年8月,《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发布,提出打造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,加快发展集成电路、工业软件、高端装备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,着力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。按规划,到2025年,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,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,建成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,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增强,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。
为此,广东提出了五个方面政策措施:一是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,通过省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,设立首期规模200亿元的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,重点投向半导体器件、集成电路设计、晶圆制造、封装测试、EDA工具、装备及零部件、相关材料、电子元器件等项目。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低于10亿元支持集成电路领域技术创新。围绕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实施重大科技专项,推行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制”等方式,以企业和用户为主体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相对集中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三是完善产业发展布局。推动广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东莞等地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,做优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业,积极推进特色制程和先进制程集成电路制造,加快培育化合物半导体,积极发展材料和装备产业,围绕重大制造业项目加强产业链招商,形成“重点突出、错位协同”的产业发展格局。四是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。对国家级、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,省级财政给予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30%的资金补助。五是培育人才队伍。扩大高校微电子专业师资及招生规模,省属高校可自行确定微电子专业招生计划,微电子等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争取年均增长20%以上。
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南粤基金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,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,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,充分发挥金融平台的资源桥梁和资本纽带作用,坚持“产业+基金+基地”三轮驱动,探索形成了“龙头企业—大项目—产业链—产业集聚—产业基地”的南粤经验,不断灵活运用金融和资本市场工具,优化配置市场资源、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,投向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,助推我国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、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,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南粤力量。